每天早上起床,我們可能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。當你打開相機自拍,它會自動美顏;YouTube 推薦你昨天沒看完的影片;甚至打開 LINE,輸入幾個字就會跳出貼圖建議。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小細節,其實背後都藏著 AI。
很多人提到 AI,腦中會先想到 ChatGPT、會寫程式的 Copilot,或者 MidJourney 這類會畫圖的生成式 AI。但其實「人工智慧」的定義很廣,只要能模擬人類智慧、學習規則、做出判斷的技術,都可以算是 AI。換句話說,我們生活中幾乎每個角落,都已經被 AI 佔領。
舉幾個例子:手機輸入法的自動更正,就是簡單的語言模型;相簿會自動幫你分類照片,背後是影像辨識 AI;電商網站根據你的瀏覽記錄推送廣告,是推薦系統;甚至當你刷信用卡,背後也有 AI 在即時判斷這筆交易是否可能是詐騙。
AI 帶來的好處很明顯:它讓資訊更符合我們需求,節省搜尋和篩選的時間。但同時,我們也逐漸把「選擇權」交給演算法。當 YouTube 幫我們決定下一個影片、電商平台幫我們挑選商品,我們到底是在自己選擇,還是被 AI 領著走?
對我來說,最明顯的感受是「方便到難以回頭」。例如我現在很少自己主動搜尋影片,因為首頁的推薦通常就能滿足我。但這種便利背後,其實也代表 AI 在默默塑造我的喜好。
可以說,AI 已經像「空氣」一樣存在。我們可能不特別注意,但它早已無處不在,環繞著我們的日常。